关键要处理好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不能把党的政策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在于实施"。宪法是公共权力的准生证,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还是告别旧时代的国家宣言,因此宪法在一国法治体系中具有根本和最高的地位。
随着立法活动的日趋频繁、法律法规的日趋增多,法律与法律相互抵触相互打架的可能性日趋增大,必须以宪法来消弭法律冲突整合法律功能。进入 秦前红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宪法 形式主义 。在每年的国家宪法日颁布"中国宪法法律实施状况的白皮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如有重大宪法解释决定,可考虑在"国家宪法日"颁布实施。建立宪法博物馆,通过实物、书籍、影像、网络等增加人们对宪法的了解和认知。
通过具体的宪法制度变迁,累积人民对宪法的崇信。将宪法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写入公民教育读本,并成为中小学生常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宪法信仰真正内化于公民心中,成为公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2.以去地方化为重点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从现实的改革进程看,改革需要立字当先,尽可能通过法律鼓励改革试点。以行政审批为基础的市场监管不仅抑制市场活力,而且弱化了市场监管效果。在社会生活领域,认为政府直接管社会组织才可靠,加快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既缺失立法,又缺少办法。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和重大任务,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许多新观点、新举措,这是走向法治中国的路线图和行动纲领。
形成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法治规范,为拓宽社会资本发展空间提供法律保障,使法治成为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司法体制改革是社会多方面呼声比较大、期待比较高的改革,同时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所在。
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改革开放36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另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客观上要求打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1.以去行政化为重点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无论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还是社会转型、政府转型,都需要通过政府职能法定化,实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定型化、制度化。例如: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抓紧落实5年规划,以把法治建设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为重点,加快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党内法规建设与国家法治体系建设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实现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法治化、现代化。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至关重要。
修改《食品安全法》和《药品管理法》,实行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同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宪法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尽快出台《行政程序法》,对行政行为的实施方式、过程、步骤、时限作出规范。
3.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 以建设法治社会为重点创新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这项改革有望近一、两年取得突破:建立中央地方双重法院体制,在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执行力是依法治国的根本标志。十八大之后,党中央集中清理了党内法规,首次发布了党内法规制定工作5年规划,公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中之重是在建设法治中国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建设法治中国,需要把建设法治市场经济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农村土地物权化改革,通过规定农村土地使用权可流转、可抵押、可入股等,形成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法律制度。
从我国现实的国情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提升法律的实施力和权威性。我国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用法律规范决策权的行使,建议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纳入中央与地方的组织法体系,加快落实四中全会提出的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面对日益增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面对比较突出的腐败现象,面对权力运行缺乏严格有效约束的现实,已经难以继续用行政控制、行政管理、稳定压倒一切的思路求得社会长期稳定。
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 关键在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3.加快社区自治的制度创新。
加快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在市场准入、税收支持、政府购买等方面一视同仁,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这就需要以法律制约权力,以法律规范权力,实现政府权力法定、程序法定、监督法定,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程。
2.关键是相信社会具有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些年营商环境恶化的突出矛盾是产权保护不到位,社会资本的投资信心不足。
下一步的国家治理转型,重要的是以法治建设为重点,法治为先、法治为重、法治为大,改革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依法治国的新格局。国内外经验表明,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法治就没有现代化的国家治理。
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表明,法治是转型发展时期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用法律划清权力边界。提高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水平,选拔优秀律师充实司法队伍,推进法官和检察人员职业化。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进入 迟福林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法治中国 。
与此同时,要强化人大监督、媒体监督、公众监督,以为实现权力制约权力和社会监督权力相结合找到一条有效的新路子。在社会利益多元化和利益格局固化的背景下,实现司法公正,重在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重在司法去行政化、去地方化、提升专业化、加强公开化。
为此,解决好立法与改革的关系至关重要:从改革的历史经验看,立法需要适应改革进程需要,提高中央改革决策和改革成果转化为法律的效率加强依法问责,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制度,加大对行政公务人员在消费安全、安全生产、环境污染、行政违法、行政侵权等领域的问责力度,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4.完善党内法规制定的体制机制。 加快建立完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制度安排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